“智能建造与传统土木工程专业相比,到底有什么区别?”
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,今年6月,高考刚结束,某“双一流”大学的土木工程硕士陆硫就开始一遍遍回答这一问题。亲朋好友,以及通过各种关系找过来的准大一生,都来向他咨询近年来大火的智能建造专业。六年前,这一专业才在同济大学设立。今年,共有46所高校新获批该专业。
“我的回答是,几乎没有区别。”陆硫是传统土木工程科班出身,他认为,“智能建造也好、智能制造也好,重点是后边的两个字,前面两个字只是一件马甲。”在社交平台上,输入“智能建造”,也会跳出各种学长劝退帖,“只是土木换皮,别来,快跑!”
在读学生对新增专业的评价,是具有一定可信度的。当前一些学校撤并、优化专业,确实存在只对专业名称进行“优化”的“换汤不换药”问题,值得警惕。
撤并、优化专业,要强调办出专业特色,而不是只给专业取一个具有“时代感”的新名称。这不但不利于优化人才培养结构,还会误导考生的选择。
当前大学的新增专业,有相当比例与“智能”有关,这被认为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挑战的积极举措。可是,被撤并的传统专业师资去了哪里?新增专业的师资从何而来?这些冠以“智能”名称的专业,有哪些特色教育内容?
只需稍加追问就会发现,快速新增的“智能”专业,不少就是从传统专业更名而来,师资还是那些师资,课程也主要是对传统课程加上“智能”进行“升级”。拿学生的话说,就是给传统专业换一个马甲。这显然背离调整、优化专业的初衷。
而之所以出现这种“更名式”调整专业,有两方面原因。其一,学校为迎合学生和家长对热门专业的追求,通过更名拯救传统专业。
近年来,人工智能受到追捧,部分传统专业就业形势不乐观,于是高校希望通过对传统专业“智能化”来吸引学生报考。包括不少学校的英语专业也都变为了“英语+AI”。
如果专业确实有智能化的实质和内涵,如此调整,也无可厚非,但实现实质化升级是需要相应的师资及其他办学条件支撑的。在师资未变、资源未变的情况下,调整专业,同时不影响整体教师队伍的稳定,最现实的选择就是“更名”了。
其二,追求专业调整的速度,而不关注调整的质量。2023年3月,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《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》,提出到2025年,优化调整高校20%左右学科专业布点。这是为引导高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,但有的高校却片面追求调整专业的速度。
追求速度与追求质量的调整路径是不同的。前者关注的是怎样尽快调整专业,达到上级部门的要求,后者则要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、办学条件,对调整优化专业进行科学的论证。
如增加智能建造专业,要论证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、课程设置、培养模式,分析其与传统专业的不同,而不是仅仅在传统专业中增加几门课程。
也有人说,传统专业更名“智能化”,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报考,否则传统专业会陷入招生难;另一方面,也为接下来发展专业拓宽空间,总比守着传统专业名艰难支撑好。
但是,要让高校调整专业,起到真正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之效,首先需要高校重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以专业质量和特色吸引学生报考,而非给专业取一个时髦名字。如果一哄而上新增智能化专业,却缺乏智能化实质,毕业生就业依旧困难,这些专业照样没有发展前景。
对学生和家长来说,选择大学专业,不能盲目追求热门、“新专业”,而要关注学生本人的兴趣,以及大学具体专业的师资、课程、特色。学生更理性选择专业,不“望文生义”,也会促进大学更重视专业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,而不是争相上新“智能化”迎合短视需求。
本文转载自《新京报评论》
2024-11-15
2024-11-08
2024-11-01
2024-10-16
2024-09-06
2024-07-09
2024-10-11
2024-10-11
2024-09-25
2024-07-26